2020-09-25 18:12

行业资讯

让人拒绝不了的产品、广告与创意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?
总有些品牌每一次的宣传造势都能引发消费者讨论,勾起热点潮流。其实只要拥有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,掌握这些高影响力的广告背后蕴含着哪些秘密,人人都可以引发潮流。
 
 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公益广告片《一半,一半》于2020年中国医师节首发上线,短片由6名医护工作者参演,出镜的还有广受大众关注的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。短片在朋友圈被疯传。
 
这部短片呈现了医护人员们最真实的一面,“常为一个人奔走,也为一群人坚守。”这句文案暖了多少人的心,因为它道出了医务工作者的心声。



短片采用对比的方式,展现了医务工作者们的众多侧面,爱美、粗心、疲惫、失落,也有幼稚的一面。是普通人,也是英雄。

片尾的那句“哪有乐观从天而降,只有在乎挺身而出”,以及文案最后出现的笑脸符号采用了经典的“可口可乐的在乎体”。在讲故事的同时,也让大众看到了这个品牌的温情与人文关怀。
 
好的创意,其核心重点是要有感染力,能唤起人们心中某种特定情绪。众多广告文案书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们重复着“直击人心”“抓住痛点”“找出动机”这样的字眼,但是并没有告诉读者这种让人愿意投入注意力的动机,究竟是来自哪里?
 

 如何让人第一时间注意到你的产品、广告与创意 

杰出的创意人和产品人总爱自己“为什么”,这个“为什么”,正是专属于你的创意动机。

“为什么”可以是感性的,也可以是理性的。假如你喜欢拍照,那这种喜欢就是你的“为什么”,这也是你会花更多的钱买一张128G内存卡,而不买64G内存卡的原因。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下,“为什么”不是省钱,“为什么”是要一次拍更多的照片。

 非凡的创意和产品总能第一时间匹配上用户的动机。比如,戴比尔斯钻石为消费者给出的动机就是,用一件信物,来证明对爱情的承诺。所以才有了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这句经典的广告词。再比如,“困了饿了,喝东鹏特饮”,解决的是疲劳解乏这个动机;“胃,你好吗”解决的是人们对自己或者身边人的胃部健康的担忧。

很多人总是抱着“创意抄得好,赚钱少不了”的心态,永远想着干别人已经干成功的事情,没有确定属于自己的“为什么”,只顾拾人牙慧,最后却搞出个四不像。

好的创意,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宝,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。先定下“为什么”,我们才可以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,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他人。


 

如何让人对你的产品、广告与创意上瘾
 
疯狂传播的产品、广告和创意之下,都暗藏着让人上瘾的普遍逻辑。
 
广告其实就是设计,理性的思考可以设计,非理性的思考也可以去设计,让人一见钟情,不自觉地追寻。好的设计,也可以由理性衍生出的一种计算,计算受众可以联想到反应,计算他们喜欢或者讨厌这个反应以后的动作。

下面不妨请你跟我做一个实验:请你将silk这个单词重复念五遍:silk、silk、silk、silk、silk,接下请回答这个问题;What do cows drink?(牛喝什么)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:milk,但实际上,牛喝的是水,答案应该是water。

这是一道关于“刺激与反应”的测试题。“silk”的意思是丝绸,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牛奶英文是“milk”。在读了五遍silk后,大部分人都会被“洗脑”,一听到“牛喝什么”,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“milk”。
刺激与反应的神奇之处在于,它可以收买大脑,让消费者下意识地产生认同。

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刺激反射行为。从一个刺激开始,创造出一系列的反应,像烟火一样爆炸,划破黑暗,照亮宇宙,产生巨大的兴奋。

比如很多家喻户晓的品牌,会大规模投放广告,这里借助的就是刺激反应的力量。重复投放,轮番轰炸,征服你的大脑,起到信息的意义。

当然,刺激反应不仅是简单的重复。以上文中的可口可乐为例。假设你的客户是可口可乐,我们不能每次都向观众强调可口可乐能解渴,只提出动机,而不施以后续的刺激。我们要借用其他方式去为产品制造好感。“哪有乐观从天而降,只有在乎挺身而出”,给产品营造出了一种英雄般的联想,创造新的价值。

让人无法拒绝,要把你的创意像钉子一样,敲进他的脑海。

 
 
本文部分素材整合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